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  • 通過A2.1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
  • 我的E政府 [另開新視窗]
  • 手機掃描QR Code,可取得此頁連結。

  臺北市溫泉水資源評估,在地理分區上雖以集水區為重要地理界線,但仍依據現有溫泉使用現況、溫泉露頭徵兆區等條件分為七區:

  1. 投地區 ( 包含硫磺谷、地熱谷、長春溫泉 ) ;
  2. 義路 ( 包含磺溪嶺地區 ) ;
  3. 頂北投 ( 包含龍鳳谷、湖山里、鼎筆橋、小隱潭、紫明溪一帶 ) ;
  4. 陽明山 ( 包含紗帽山、中山樓 ) ;
  5. 冷水坑 ( 包含菁山路一帶 ) ;
  6. 小油坑 ( 包含竹子湖地區 ) 、
  7. 馬槽 ( 包含七股、鹿角坑 ( 後山 ) 、大油坑地區 ) ,

  在評估方法 是以地下水補注量方式加以延伸,地下水補注量推估方法甚多,大約有水平衡收支法、入滲率估計法、基流資料估計法、消退曲線模式 ( 抽水試驗 ) 、基流分離模式、地下水流動之二維 / 三維模擬等;本文 採用楊萬全 (1999) 、 工研院 (2000) 等研究之建議,以水平衡概念法作為工具,由降雨量計算地面水及地下水,其優點是所需觀測資料容易取得,並可快速建構降雨、地面水、地下水及溫泉地下水補注的關係。水平衡概念法基本的計算關係是:

地面水水量 = 流量係數 *( 降雨 -0.7 * 皿蒸發散量 )

  其中實際蒸發散量以 0.7 乘上皿蒸發散量為估算值,依楊萬全 (1980) 及阮斯堅 (1990) 之建議,在林口以北地區應為合理之推估, 雨水在扣除上述地面水水量後,其餘水分入滲至地下水層,成為地下水補注量,作為後面的溫泉安全出水量估算基準,不論地下水補注量及溫泉安全出水量皆以深度 ( 公釐 ) 為準,估算結果再乘上溫泉補注區涵蓋面積,則可獲得年總入滲補注量或可用量 ( 立方公尺 ) 。

  上述計算公式中,使用 0.7 為皿蒸發散量與真實蒸發散量的比值,已在過去學界研究中証明,皿蒸發散量可由當地氣象站資料或以溫度資料計算,本文採用上述竹子湖、鞍部與台北等五個氣象站資料計算,本區平值年雨量為 4509 公釐,年蒸發散量為 833 公釐。而公式的關鍵在各流量係數的掌握,最好是採用歷史平均資料統計,因為在大屯山區沒有長期水文資料,本文利用水利署的潛能水量模式成果為準,計算得本區的年平均單位面積流量為 2996 公釐,套用上述公式,流量係數等於 0.77 ,亦即地面水量佔淨降雨 ( 總降雨量 -0.7 蒸發散量 ) 的 77% ,地下水補注量為淨降雨的 23% ,與一般應用估計值 (0.1~0.3) 相比,地下補注量佔淨降雨的 23% 是一個合理的推估,各集水區的補注量約在 674~1018 公釐之間,平均值則為 902 公釐。